高校博物馆:藏在象牙塔里的“文化富矿” | ||
( 来源:浙江教育报 发布日期:2018-4-16)【关闭页面】 | ||
本月初,中国美术学院迎来90周年校庆,期间设于美院内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正式开馆。和中国美院一样,这些年,我省高校越来越重视校园博物馆建设,博物馆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比如,去年一年就成立了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中国计量大学计量博物馆、浙江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据统计,我省高校中的博物馆目前已达20余座,全国高校博物馆更是多达近400座。 高校“博物馆热”兴起之余,一些后续问题也引发关注:这些校园博物馆的利用状况怎么样?它们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如何发挥功能?要让高校博物馆价值尽现,还需要做哪些努力?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日前走访了省内多所高校博物馆。 对内是“立体教科书”, 也为学科建设提供支撑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友嘉机电学院院长裘旭东曾经一度为怎么让新生尽快形成专业认知、以更好的状态投入专业学习而苦恼。三年前校园里落成的友嘉机床博物馆让他豁然开朗。“博物馆展示了机床的发展与应用,对于刚接触这个行业的学生来说再直观不过,是开展始业教育的好去处。” 博物馆是离高校学生最近的教学实践资源。在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学的专业课和相关特色公选课的课堂有时会直接选在校内的浙江海洋生物博物馆。馆内的2000余种海洋生物标本就是了解相关知识最鲜活的教材。中国美院民俗艺术博物馆每次布展背后,都有学校师生的悉心投入。工作人员金晓依介绍,学校设计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的师生们会参与到展览的准备中,大家利用各自的专业特长,共同打造出满意的实践作品。 高校决定建设主题博物馆,往往与其学科发展存在关联。2010年建成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座非洲主题博物馆。谈到当年开先河的决定,学校非洲研究院副院长陈明昆表示,其中就有为学科建设搭建平台的想法。“我们的学科研究中有非洲历史与文化等相关方向,实物的收集和我们的学术研究以及人才培养,都紧密相关。”浙海大海洋生物博物馆以海洋多样性为主要研究内容,教师们整理出了本地乃至全国范围内多种海洋生物的物种名录,并编写了多部专业参考书籍。工作人员陈健说,接下来博物馆还打算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海洋类教学科研的实习和实验基地,为打造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而努力。 对外是“金名片”, 产生积极社会效益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落成的消息一经传开,旋即引起了各方关注。这座博物馆不单以高规格的藏品出名,它本身的建筑设计就是出自国际建筑名家之手。和这座博物馆毗邻的民俗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同样出自建筑名家之手,2015年建成后声名鹊起,每年参观人次逾10万。置身象牙塔的博物馆,开始成为高校对外的又一张“金名片”。 作为我省首座中医药主题博物馆,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尤其关注中医药知识的普及。除了日常接待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他们还会走出校园,去附近的小学宣讲中医药知识,甚至还成为了杭州第二中学相关社团的合作实践基地。怎样的中医药知识科普更符合少年儿童的特点?博物馆管理人员王婷介绍,他们曾组织20户青少年家庭来学校,除了参观博物馆,还组织大家以亲子活动的方式体验草木拓印、使用中草药染料扎染围巾、制作香包等,通过活动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今年5月,博物馆还将举行中医药科普周活动。 相比之下,288563.com的浙商博物馆更看重博物馆传承精神、凝聚人心的一面。博物馆在建成之初就确定了“天下浙商的精神家园”的总体定位。为了更好传播浙商精神和浙商故事,他们走出校园,加强走访,通过展览策划、联合举办活动等加强了在浙商群体中间的影响力。每年仅是来参观的团队就达到300多批次。 一些当下日渐销声匿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博物馆里也找到了“家”。发绣是一种用头发绣制的民间传统工艺。温州大学发绣馆负责人孟永国除了在馆内展示各类发绣作品,更希望这项传统技艺能和参观者的生活产生联系,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馆内因此设计了互动体验区,儿童可以在这里跟着志愿者学习如何用母亲的头发制作成发绣作品,然后再赠给母亲。这项有趣的亲子活动受到了来访者的欢迎。为了让发绣这项起源于唐朝的工艺后继有人,学校还专门成立了人像绣研究所,从历届美术院校毕业生中选留“接班人”。 盘活资源, 破解“藏在深闺”难题 “养在深闺人未知”被不少人用来形容高校博物馆参观者相对公共博物馆显得较少、整体利用率不高的处境。如何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成为摆在不少高校博物馆管理者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 人才短缺、资金有限是不少高校博物馆首先会遇到的问题。目前,高校博物馆的管理及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专业人才及人员管理机制缺乏,接待能力和开放程度有限。此外,高校博物馆的运营费用多来自于学校的教育经费,或多或少在日常维护或升级改造上存在经费匮乏的问题。“高校博物馆除了积极争取人员和资金上的支持,也要建立起规范的管理制度,促进博物馆的专业化运作。”王婷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长久运营。” “高校博物馆其实也有自己的优势,就是学术资源丰富、专业性强,可以积极利用这一点。比如尝试通过科研反哺科普。”陈健认为。在浙商博物馆宣传部林国瑜看来,高校在博物馆筹建阶段就要做好长远的谋划,明晰建成后博物馆应具备的功能、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相应的利用渠道,把资源整合的工作做在前头。比如,浙商博物馆在成立之初就成立了理事会,建立了有效的多方沟通机制,为后续发展扫除了不少障碍。 浙理工的丝绸博物馆从筹建到建成只用了10个月。馆长葛建纲把开放、共享、众筹的“互联网+”的理念也带到了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尽可能地利用了已有的场地;馆藏实物大部分来自校友、离退休教师等群体的捐赠,学校几乎没有出资购买;不但允许在博物馆里拍照,而且布展的时候还有意把环境设计得更‘上镜’,通过社交媒体上的分享,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博物馆。”葛建纲说,“博物馆不再是成列展品那么简单,也不一定要阳春白雪。博物馆可以设计得有温度一点,触动参观者,和他们有更多互动。” http://www.zjjyb.cn/html/2018-04/16/content_10507.htm
|
||
|
|
||||||